根据有关统计,马尔加什人是世界上人均消费大米最多的国家,这很足以说明大米对当地人的重要性。此外,主食还包括木薯,尤其是在南部半荒漠地区。
但是马达加斯加的饮食文化受其历史,环境局限,可圈可点的不多,尤其是对习惯中华灿烂饮食文化的华人食客,当地菜肴无论是从用料,调味,烹饪技术等相比,与中华美食相距胜远。
当地的传统饮食,除去受西餐的影响外,还有很多做法乃至名称确实源自定居在马达的华人祖辈,比如馄饨,水饺,炒面,汤面,叉烧,春卷等,而这些已经成为当地民众耳熟能详的食谱,遍布马岛大大小小的普通餐馆和快餐店的标准菜单必不可少的内容。
此外,马达的物产确实很丰富的,比大多数非洲的内陆国家都强很多,肉禽果蔬,样样俱全,国内常见的,马达几乎都能买得到,所以在当地生活定居的中国人对这点都深感方便。
总体上,当地人菜肴的做法以煮,烩,煎,炸为主,味偏重,喜香浓,但是辛辣却不多不被接受。从烹饪的角度,马国的饭菜重“味”而轻“色”,举例来说,romazava就是一道典型又特色的马国菜肴,这是一道汤菜,常用的除了西红柿,土豆,必不可少的是番薯叶(番薯叶不是叶片而是捣碎的叶泥),加上牛肉,鸡块,在一起烩,这样的烩菜品相自然不会很好,但滋味浓厚,既有肉香,又有番薯叶特有的青涩,值得品尝。
马国菜肴里面堪称经典的首推一道鳗鱼蒸,做法还颇讲究,鳗鱼沿腹小心切开,洗净掏空,再将猪肉碎,蒜末,洋葱末拌好慢慢填充进去,文火蒸熟,再浇上西红柿,生姜做底的酱汁,野生的鳗鱼已足够鲜美,拌有开胃的酱汁,颇使人嘴馋。
马达加斯加本地餐有哪些?
马达加斯加人一天三顿都吃大米,且吃饭时没有饭前食用的食物或饮料,像开胃菜、鸡尾酒、特殊的饮料等,这些东西在开饭前你是看不到的。他们所有的食物都盛放在一样的盘子里面,传统上的马达加斯加人吃饭时只用勺子,没有餐刀和餐叉,但现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,原有的那种古老传统在城市里已经消失了。
马达加斯加人做米饭的时候,一直等到锅底的大米烧焦了才算做好。然后把没有烧焦的大米盛出来,在锅中加入水,继续煮,直到把锅里面的汤煮至棕黑色,散发出浓香为止,这种特殊的饮料叫做“ranonapango”,且只在晚饭时食用。
在生日宴会、晚宴或一些特别的日子,如圣诞节、除夕、独立日或复活节时,全家人都坐在一起吃饭,这时经常会有鸡肉合着大米吃。在马达加斯加,这个“家庭”既不是指住在一个屋檐下的成员,也不是指一个人的近亲,而是所有有关的人,包括已经去世的人。
马达加斯加岛上有许多种水果。因此,他们经常把水果当作饭后的甜点食用。
马拉嘎西烹饪
尝试一下很有创意的烹饪方法。
马拉嘎西烹饪文化是以大米、马达加斯加代表性的麦片为主。而后者则深受全球的消费者欢迎。它也因此成为诸多谚语的主题。比如说,爱就如幼嫩的稻苗,不管您把它移种什么地方,它都会生长起来;不要像热锅中的米饭夸奖自己的优点—自我膨胀。这些麦片包含有很多不同的品种,如当地的罗决迈纳,有蜂蜜口味,也有榛子香味的。马拉嘎西佳肴有它的传统菜肴如罗马扎瓦或拉维托托,也有它的特色菜(虾,蟹及鳗鱼)。
另外还有各种香甜可口的油炸圈饼,如蛋糕,面包(mofo),在马达加斯加镇上的小摊或城市里面都可以买到。最普遍的是mofo gasy(马达加斯加面包),是把甜米粉注入圆形模子,在木炭火上烤熟的。它是最普遍的早餐,一般和咖啡一起吃。甜mofo还有mofo boule(一种油炸的玉米粉饼),水果片(一般用的是菠萝和香蕉)等。Mofo可以单个的买也可以整套的买,通常包在报纸里以便于携带。
Koban是马达加斯加的特色小吃,把研磨的花生,红塘和甜米粉湖混合制成一块一英尺长,5英寸厚的面团,然后把面团用香蕉叶包好,在锅里煮几天,直到红塘熔化变为焦糖,米粉凝固而且花生油渗透到米粉里面的时候,就可以吃了,一般切成薄片,用报纸包起来以便携带。
另外,花生塘,干香蕉片,罗望子,caca pigeon(油炸咸饼),土豆片都是街道上常见的食物。在乡下,还可以尝到蒸树薯和甘薯,常常配合甜炼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