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色龙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,非洲中部以及西亚,南亚,南欧有少量分布,区系为古北界和热带界和东洋界。
变色龙长相怪异,眼突出,并能够独立转动。能根据不同的光照、温度、湿度等因素变换体色。前足内侧2指为一组,其余3指为一组,后足外侧2趾为一组,其余3趾为一组,能够对握。眼可转动,舌长,平时收缩于口内,捕食时弹出粘附昆虫,均为肉食性种类,主要以昆虫等节肢动物为食,大型种类也可捕食小型爬行动物。大多树栖,少数地栖。目前共6属或11属,197个物种,相比鬣蜥科和美洲鬣蜥科,不是一个很大的科,不过由于奇特的外表和行为在宠物界得以占有一席之地。
变色龙也称为“避役”,关于“避役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有2种说法,一是说避役的字面意思是“躲避徭役”,因为能改变体色,在自然环境中有一定保护色,故得名。二是说“役”是指需要出力的事情,由于变色龙特殊的捕食方式使得它们可以避免花费太多体力,故称“避役”。
虽然捕猎时是稳重的猎手,不过,变色龙的脾气绝对称不上温柔,变色龙脾气火暴,每天都有理由打上一架。在发动攻势之前,首先要上演变色的好戏。黑色的尖角上忽然冒出几排闪光的斑点,圆眼睛放着光。对手很快被激怒,嘴张得大大的,喘着粗气,发出“嘶嘶”的嘘声。小变色龙们会很机警地躲开打斗中年长的同类,免得被殃及。
变色的皮肤令人类,特别是生物学家着迷。
生物学家们来到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,来到这些有着斜锥眼睛,灵活舌头的动物的美丽家园。
全球约197种变色龙中的一半居住在马达加斯加这个世界最大,也是最独特的变色龙社区里,其中59个种类只有这里才能觅得它们的芳踪。人们还在不断发现新的变色龙种类,或是根据基因分析,将被错分为亚种的变色龙定为独立的种类。
然而,对变色龙采取保护措施已经迫在眉睫。因为马达加斯加人不断烧掉自己的树林,极端贫穷的人们希望以此开辟出可供种植的农田,尤其是种植干稻。结果是火焰吞噬了热带雨林,将它们变为焦土,土质的改变使得这些土壤只能种植香蕉、蕨类和野草。
无论来自国际发展援助机构的官员,正在当地开发旅游的人士,还是生物学家们,没有人能给渐渐沉没的“生命方舟”指出一条生路。在马达加斯加,物种正在大规模灭绝中。大部分的动植物都有着很强的区域性,也就是说,它们只适于在自己的家乡生活,为了让它们继续存活,目前看起来最好的办法,就是将它们移到与马达加斯加岛屿的自然条件类似的保护区。因此,生物学者们在紧急行动,实施变色龙人工饲养计划。他们在平原地区进行人工繁殖,并计划在日后建起安全的保护区,希望能使变色龙从此免于无家可归的命运。
一般来说,想要让有鳞目动物在异国他乡大规模地繁殖是很困难的。只有少数能够闯过“第三代”阶段。这意味着,在一般情况下,到了第三代,就不太可能继续人工繁殖这些动物了。大多数的变色龙都需要广阔的、通风良好的空间。温差的变化在摄氏五度范围之外,就有可能导致其中一些较敏感种类的死亡。不过这并非一成不变:不管是干燥、多雨,还是温暖、寒冷的天气,都可以在小范围内人工制造。另外,有些变色龙的卵要在地下埋上一年以上的时间——这就很难避免菌类和其他小兽的侵害。
-色彩的秘密-
为了保护自己,变色龙给自己换上与环境接近的色彩,不论是在马达加斯加、非洲大陆,还是在埃及、印度、斯里兰卡,都是这样。人们对于这种动物的伪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,以为它们什么时候想变色,就可以变成任意一种颜色,其实并非如此——蜥蜴类动物的皮肤是根据温度和光线来变色的,而且每种蜥蜴会变和不会变什么颜色都是一定的。
没有哪一种生物会像变色龙这样,愉悦或焦虑都以变色来表达。变换体色就像是它独有的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。当变色龙的领地遭到同类侵袭的时候,雄性会使自己的身体呈现出鲜艳和明亮的色彩,来展现自己的实力用于威吓对方。当雌性变色龙想要拒绝一个自己不中意的异性时,它会让自己的体色变得暗淡,并呈现出闪动的红色斑点。
生物学家们认为,变色龙之所以能够变换体色,取决于皮肤表层内的色素细胞。简单地说,在这些色素细胞中充满着不同颜色的色素,而这些不同色素细胞的相互作用实现了体色的变化。变色龙的皮肤有三层色素细胞,最里面一层由载黑素细胞构成,它带有的黑色素可与上一层细胞相互交融;中间层是由鸟嘌呤细胞构成,它主要用于调控暗蓝色素;最外层细胞则主要是黄色素和红色素构成。色素在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,最终使表层皮肤呈现出不同的色彩。而指挥这些相互作用的,就是变色龙体内的神经系统,它是一切变化的司令部。